中职职教数字教材开发使用研究专题培训结业日总结
李丹,审核人:李敏
2025 年 8 月31日,为期 7 天的 “中职职教数字教材开发使用研究专题培训” 进入最后一天。在太阳成集团tyc9728的培训教室里,来自全省中职院校的 20 名参训学员依次上台,围绕培训收获、意见建议及改进方向展开分享,并参观了学校图书馆,为本次培训画上圆满句号。以下是结业日分享的详细总结。
一、学员培训收获与心得体会分享
20 名学员结合自身教学背景与培训经历,从理论认知、技术能力、实践思维等多维度,分享了本次培训的深刻感悟,核心收获可归纳为三大类:
(一)理论认知:打破 “纸质电子化” 误区,建立数字教材系统思维
多数电子信息类、机电类专业教师表示,通过雷华军博士、陈继红教授的理论讲解,彻底扭转了对数字教材的片面认知。西昌现代职业技术学校李聃老师提到,此前误以为数字教材只是 “把纸质内容搬到线上”,而培训中学习的 “模块化 + 情景化” 设计理念,让她明确数字教材需围绕 “中职员工认知特点”,构建 “案例导入 + 仿真操作 + 理论总结” 的学习生态 —— 例如在 “单片机技术” 章节中,需将抽象指令集与动画结合,让员工直观理解程序运行逻辑。
多位学员强调,陈昱竹高级项目经理(或工程师)关于 “内容设计需融入课程思政与行业标准” 的观点,让他们意识到数字教材不仅是 “教学工具”,更是培养员工职业素养的载体。来自川南某中职的教师提到,未来开发教材时,会主动引入企业真实案例,如将 “二极管半波整流电路” 与工业生产场景结合,既强化技能教学,又传递严谨的工程态度。
(二)技术能力:掌握专业工具,实现从 “技术小白” 到 “实操能手” 的突破
所有学员均重点分享了 Adobe InDesign 与 Articulate Storyline 两款工具的学习收获。此前习惯传统板书的教师表示,初期面对 “样式表创建”“分支流程设计” 时曾陷入困境,但在曾清助教、马彧廷讲师及李丹老师的耐心指导下,逐步实现技能突破。同时认为丁琴老师讲解的AI创建数字人和数字教学视频可以进一步丰富了数字教材资源,李丹老师仅用一个简单案例就给大家讲清楚了如何利用AI进行数字教材编辑和交互,大大降低的后面两天项目任务实操的难度。
左金凤老师以自身经历举例:培训中期因误操作导致课件排版错乱,李丹和雷华军老师陪同排查 “图层管理”“模板复用” 问题至晚上八点,还用彩色笔记标注 InDesign 字体统一技巧、Storyline “点击显示电路图原理” 的交互步骤。如今她已能独立完成 “模拟电子技术” 教材的章节排版,甚至设计出 “按钮触发仿真实验” 的交互场景,切实感受到 “工具为教学服务” 的价值。
此外,祝加熊老师的电子信息学科多媒体素材处理课程也获得学员认可。有教师提到,通过学习音频剪辑、动画制作,未来可将 “单片机编程过程” 制作成微视频,解决课堂上 “员工看不清代码输入步骤” 的痛点。
(三)实践与协作:在案例开发中体会 “产教融合” 与团队力量
围绕 “模拟电子技术”“单片机技术与应用” 两大数字教材开发任务,学员深刻感受到 “校企双导师制” 与团队协作的重要性。负责 “模拟电子技术” 开发的小组提到,初期因分工分歧陷入僵局 —— 部分成员主张侧重理论讲解,部分坚持强化仿真实验。在曹先国、陈莉明、李丹、常峰、雷华军、李寅熙、蒋强老师引导下,小组从 “中职员工‘做中学’特点” 出发,确定 “二极管半波整流电路” 为核心案例,再通过企业导师曹先国工程师的针对性指导,解决了 “仿真实验与理论结合不紧密” 的问题。
李聃老师所在小组分享时提到,企业导师李寅熙工程师带来的行业前沿知识,让 “单片机应用” 教材融入了更多真实项目需求,如工业设备中的 “单片机控制 LED 显示” 案例,使教材更贴近岗位实际。成果展示时,两组教材均获得评审认可,学员们真切体会到:“数字教材开发不是‘单打独斗’,而是‘专业知识 + 企业经验 + 团队协作’的结合。”
同时,班主任李丹老师的全程陪伴让学员倍感温暖。有学员提到,李丹老师不仅课前在 QQ 群发布预习重点、课后逐组答疑,还在成果展示前帮大家优化演示逻辑,甚至提醒 “注意语速、突出交互亮点”,这种 “细致到细节” 的负责精神,让大家感受到 “教育者成长需要同行者的温暖支持”。
二、学员对培训安排的意见与建议
20 名学员从 “培训内容”“时间安排”“后勤保障” 三方面反馈意见,整体以肯定为主,同时提出针对性建议:
(一)培训内容:认可系统性,建议 “精简 + 增实践”
肯定方面:所有学员认可培训 “理论奠基 - 技术实训 - 案例开发 - 成果优化” 的四大模块设计,认为内容覆盖数字教材开发全流程,且与中职教学需求高度契合,尤其是 “工具实操 + 案例开发” 的结合,避免了 “学用脱节”。
建议方面:13 名学员提出 “内容可精简、增加实践环节” 的需求。具体包括:
(1)理论课程可适当压缩,如 “数字教材理论体系” 部分可聚焦 “中职专业适配要点”,减少通用理论讲解;
(2)增加工具实操时长,例如Storyline、AI应用案例等实操技巧,可设置独立实操任务让学员反复练习;
(3)案例开发环节可提供更多 “半成品模板”,如已搭建好框架的 “电路章节模板”,帮助基础薄弱学员快速上手。
(二)时间安排:整体合理,部分实操环节需 “放缓节奏”
肯定方面:15 名学员认为 7 天时间 “紧凑且充实”,从理论到成果展示的进度安排符合学习规律,尤其是第 5-6 天的分组开发时间充足,能保障教材框架高质量完成。
建议方面:8 名学员提到 “技术工具教学环节节奏偏快”。例如 Articulate Storyline 的 “分支流程设计” 涉及逻辑判断,部分学员因跟不上节奏导致课后需额外花时间补学,建议后续培训中,此类复杂知识点可拆分为 “基础操作 + 进阶练习” 两部分,中间预留 15-20 分钟让学员自主试错、提问。
(三)后勤保障:住宿满意,伙食可增 “乐山特色”
住宿评价:20 名学员均对住宿条件表示满意,认为房间整洁、设施齐全(如空调、网络稳定),且距离培训教室近,通勤便利,为学习提供了良好保障。
伙食评价:17 名学员认可伙食整体质量,认为菜品丰富、口味适中、卫生达标;同时有 12 名学员提出 “增加乐山美食” 的建议,如加入钵钵鸡、甜皮鸭、翘脚牛肉等本地特色菜品,既能让学员体验地方饮食文化,也能提升用餐体验。
三、学员提出的培训改进方向
结合实际学习体验,学员从 “教学适配性”“企业参与度” 两方面提出改进建议,为后续培训优化提供参考:
(一)教学适配性:实行 “差异化分组”,兼顾不同基础学员
学员反馈,案例开发环节因 “学员基础差异大”,部分其他专业如计算机,零基础教师进度滞后。建议后续培训分组时,先通过 “数字工具基础问卷” 了解学员水平,再按 “基础 - 进阶” 分层分组,或每组内搭配 “技术能手 + 基础薄弱学员”,实现 “以强带弱”;同时为基础薄弱学员提供 “课前预习小视频”(如storyline 基础操作短片),帮助其快速跟上整体节奏。
(二)企业参与度:怎加企业导师实践案例,丰富案例资源
虽然本次邀请了四川芯盛芯国科技、华清远见科技等企业导师,但部分学员提到 “企业导师数量可以更多,将企业现在所需求的技术、人才,前沿技术与学员沟通交流,并给出企业视角的数字教材建设方案,邀请企业提供更多 “行业真实项目案例库”,如电子信息类的 “工业控制电路设计案例”,让教材开发更贴近岗位需求。
四、结业总结与展望
结业日最后,培训承办方太阳成集团tyc9728领导经理金彭、副经理黄果,项目负责人雷华军、班主任兼指导老师李丹对学员分享进行总结,肯定了 20 名学员在 7 天中的成长与思考,并表示将认真吸纳所有建议,优化后续培训方案。
学员们纷纷表示,本次培训不仅是 “数字教材开发技能的提升”,更是 “教学理念的革新”。未来,他们将把所学应用到 “单片机技术与应用”“模拟电子技术” 等课程的教材开发中,让抽象的电路、指令通过数字化手段变得生动易懂,实现 “让教材成为员工‘学习伙伴’” 的目标;同时积极参与全省数字教材案例库建设,推动产教融合落地,为中职教育数字化转型贡献力量。
这场为期 7 天的培训,不是终点,而是 20 名中职教师探索 “数字化教材开发” 的新起点。带着收获与感动,他们将回到教学岗位,用数字化工具赋能课堂,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探索。



